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之我見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主要體現(xiàn),然而現(xiàn)在的許多學生沒有觀察生活、勤于思考的習慣,對周圍發(fā)生的新鮮事物或缺乏敏感或熟視無睹,寫作文必然面臨重重困難。于是,一聽到寫作文就眉頭緊鎖,長吁短嘆;作文難,難作文,一聽作文心就煩。厭作情緒嚴重,寫出的作文大部分是應(yīng)付式的,生拉硬扯,胡編亂造,錯字連篇或干脆不寫。那如何指導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寫出理想的作文呢?我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方法:
一、 讓學生認真觀察周邊事物,廣泛閱讀
首先,從觀察抓起。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經(jīng)常接觸的人和事很多,教師要指導學生確定對象,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做到有序、全面、細致、持久。如:讓學生觀察爸媽或同桌的外貌,言行舉止;觀察下雨時天、地、人、物是怎樣變化的;觀察家里養(yǎng)的雞、牛、豬等動物,并指導學生把觀察到的人、自然景物、觀察時自身的感受一一記下來,養(yǎng)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自然就積累了生動的材料。
其次,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倡廣泛閱讀。教師應(yīng)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博覽群書,積累語言材料。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常為學生介紹的閱讀材料有《魯訊雜文集》、《朱自清散文集》、《毛澤東詩詞》、《語文周刊》、《花季。雨季》、《水滸傳》等等;讓學生把作品中喜歡詞語、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摘錄下來;還鼓勵學生寫讀后感。如此日積月累,學生寫起作文來就不會詞語枯燥,而是得心應(yīng)手,妙筆生輝了。
二、引導學生聯(lián)想
學生聯(lián)想、想象力強,作文就會寫得生動,內(nèi)容充實,別具一格。如一次我讓學生寫《粉筆》一文,引導他們先觀察思考。有的學生說它是白色的、粗糙的;有的說是一頭一頭小的圓臺體;有的說是用來書寫的。一位同學馬上接嘴說:“它是我們知識的引路人!绷硪粋同學說:“它為了我們犧牲了自己,有奉獻精神,像老師,像……”這樣讓學生認真思辨,就會有許多想象空間,思維能力在其中就得到了培養(yǎng),寫作面也開闊了。
三、指導學生寫好底稿
作文底稿不像提綱一樣簡潔明了,得有具體內(nèi)容。文章的素材來源于生活,學生進行寫作的題目不能脫離實際生活,應(yīng)該是學生所熟悉的常接觸的,寫出來的內(nèi)容才會真實。如讓學生寫《記一次登山》一文,我讓學生回憶登山當天有什么值得寫的事情,不要單純地寫流水帳應(yīng)付了事。只要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由“為什么寫——寫什么——怎樣寫”過渡之后,文章的基本框架就在他腦海里形成了。再加上平時積累的詞語和觀察經(jīng)驗,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寫出真情實感,就能讓別人對你所寫的人或事有全面的了解,從而產(chǎn)生共鳴。
四、指導學生自改作
除了指導學生怎樣寫好底稿,還應(yīng)指導學生自改作文,在改作文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寫作的能力。
首先是教師示范。教師批改作文的“批語”是對學生改作文的最好示范。我在第一堂作文指導課或講評課上,就把常用的作文批改符號教知學生,同時,開始寫的兩三篇作文盡可能改得精細些。每批改好一篇作文,都要發(fā)下去讓學生讀,讓學生明白:怎樣在修改文章時正確運用這些符號;為什么要這樣改,原先的文章問題出在什么地方。然后教學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思想觀點是否正確,文與體是否統(tǒng)一;二是主要內(nèi)容是否詳寫,次要內(nèi)容是否略寫;三是句子是否通順、生動形象;四是詞語是否準確,有無錯別字、漏字現(xiàn)象,標點符號運用是否正確。教師教給學生修改方法后,就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試著改作文,具體做法分兩步。先是讓學生拿到提出修改建議的作文,全班同學共一篇后,立即動手進行修改然后交上來,再一次評改,主要是檢查修改情況,把他們分成好中差三類,在評議課上教師再發(fā)動學生比一比,議一議作文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好在什么地方。第二步,在學生具有一定的改作技能時,可讓學生經(jīng)常自改作文或交叉改同學的作文,這樣就能收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并看到自己作文的不足,從而明確努力方向。
總之,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艱難而緩慢的過程,我們只要能著力于引導,教給學生方法,就能培養(yǎng)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教師 一、 讓學生認真觀察周邊事物,廣泛閱讀
首先,從觀察抓起。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經(jīng)常接觸的人和事很多,教師要指導學生確定對象,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做到有序、全面、細致、持久。如:讓學生觀察爸媽或同桌的外貌,言行舉止;觀察下雨時天、地、人、物是怎樣變化的;觀察家里養(yǎng)的雞、牛、豬等動物,并指導學生把觀察到的人、自然景物、觀察時自身的感受一一記下來,養(yǎng)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自然就積累了生動的材料。
其次,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倡廣泛閱讀。教師應(yīng)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博覽群書,積累語言材料。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常為學生介紹的閱讀材料有《魯訊雜文集》、《朱自清散文集》、《毛澤東詩詞》、《語文周刊》、《花季。雨季》、《水滸傳》等等;讓學生把作品中喜歡詞語、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摘錄下來;還鼓勵學生寫讀后感。如此日積月累,學生寫起作文來就不會詞語枯燥,而是得心應(yīng)手,妙筆生輝了。
二、引導學生聯(lián)想
學生聯(lián)想、想象力強,作文就會寫得生動,內(nèi)容充實,別具一格。如一次我讓學生寫《粉筆》一文,引導他們先觀察思考。有的學生說它是白色的、粗糙的;有的說是一頭一頭小的圓臺體;有的說是用來書寫的。一位同學馬上接嘴說:“它是我們知識的引路人!绷硪粋同學說:“它為了我們犧牲了自己,有奉獻精神,像老師,像……”這樣讓學生認真思辨,就會有許多想象空間,思維能力在其中就得到了培養(yǎng),寫作面也開闊了。
三、指導學生寫好底稿
作文底稿不像提綱一樣簡潔明了,得有具體內(nèi)容。文章的素材來源于生活,學生進行寫作的題目不能脫離實際生活,應(yīng)該是學生所熟悉的常接觸的,寫出來的內(nèi)容才會真實。如讓學生寫《記一次登山》一文,我讓學生回憶登山當天有什么值得寫的事情,不要單純地寫流水帳應(yīng)付了事。只要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由“為什么寫——寫什么——怎樣寫”過渡之后,文章的基本框架就在他腦海里形成了。再加上平時積累的詞語和觀察經(jīng)驗,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寫出真情實感,就能讓別人對你所寫的人或事有全面的了解,從而產(chǎn)生共鳴。
四、指導學生自改作
除了指導學生怎樣寫好底稿,還應(yīng)指導學生自改作文,在改作文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寫作的能力。
首先是教師示范。教師批改作文的“批語”是對學生改作文的最好示范。我在第一堂作文指導課或講評課上,就把常用的作文批改符號教知學生,同時,開始寫的兩三篇作文盡可能改得精細些。每批改好一篇作文,都要發(fā)下去讓學生讀,讓學生明白:怎樣在修改文章時正確運用這些符號;為什么要這樣改,原先的文章問題出在什么地方。然后教學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思想觀點是否正確,文與體是否統(tǒng)一;二是主要內(nèi)容是否詳寫,次要內(nèi)容是否略寫;三是句子是否通順、生動形象;四是詞語是否準確,有無錯別字、漏字現(xiàn)象,標點符號運用是否正確。教師教給學生修改方法后,就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試著改作文,具體做法分兩步。先是讓學生拿到提出修改建議的作文,全班同學共一篇后,立即動手進行修改然后交上來,再一次評改,主要是檢查修改情況,把他們分成好中差三類,在評議課上教師再發(fā)動學生比一比,議一議作文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好在什么地方。第二步,在學生具有一定的改作技能時,可讓學生經(jīng)常自改作文或交叉改同學的作文,這樣就能收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并看到自己作文的不足,從而明確努力方向。
總之,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艱難而緩慢的過程,我們只要能著力于引導,教給學生方法,就能培養(yǎng)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
相關(guān)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