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話猴
再過半個多月,就到丙申年春節(jié)。申即猴,觀十二生肖屬相,猴堪稱人類最親近的“兄弟”,與龍、虎、馬等“高大上”相比,“平民化”的猴輕靈黠慧,更惹人憐愛。
猴子的形體特征、一舉一動都被人類拿來加以類比,以猴為主人公的典故趣聞、成語俗語和文學作品,更是成為中國古代文化長廊中的一道別致景觀。
一
《白虎通》云: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友會談叢》就記載了一母猴為子復仇軼事。話說一母猢猻被抓,系于馬院,其子跳躍出院,為鴟所搏。母號呼奮擲,晝夜不絕。一旦嚙其繩而逸之,于庖中竊肉置瓦溝上,潛身屋隙間,伺鴟下,躩跳而擒之,遽抉雙目,次除兩翅,哀號數(shù)聲以祭其子。
文學家郭沫若曾考證,從神話人物帝嚳為動物神祗猴,可推斷猴曾被當作原始圖騰,猴最初應該是殷人的圖騰。殷人認為自己部族的“高祖”是猴。筆者多年前踏訪東源縣久社,在一未知名的山頂看到過一猴臉人身石像,解放前天旱時節(jié),周邊村民常拜祭求雨,打醮時也常抬著這一猴石像在周邊村莊游行。當?shù)卮迕袷欠癜押锂斪髟紙D騰來拜祭,不得而知。
因“猴”與“侯”同音,古人一直視猴為象征升遷的吉祥物。如猴騎馬上為 “馬上封侯”,猴提金印掛于樹上的“封侯掛印”,母猴負子的“輩輩封侯”等。如今和平林寨古村落的一些古建筑,就有類似圖案雕刻于府屏、畫壁之上。和平下車鎮(zhèn)白面嶂的坤山大宮碑坊,柱兩邊動物圖像,左為猴,右為象,足可見猴在客家人心目的地位。
二
掛石攀云日半斜,亂山深處絕煙霞。香林月滿僧歸去,啼落春風幾樹花? 讀宋代陳允平的《觀猿》,一群活躍在深山老林的猴怡然自得的情態(tài)如在眼前。不過,筆者幼時見到的猴卻并無這般自由。舊時逢年過節(jié),一些鄉(xiāng)間耍猴藝人常到村里演出,最常演也最逗人開懷大笑的節(jié)目莫過于“沐猴衣冠”。在鑼聲變化和藝人不同唱詞中,訓練有素的猴子不斷變換面具和盔頭,時而妝文官,時而扮武將,時而又是一付王爺相。最后當藝人唱道:“什么樣的官兒都不怕,就怕衙門里的活閻王!”猴子就拿出一個清代差役的官帽戴上,對著觀眾齜牙咧嘴,活脫脫一狐假虎威的官府爪牙。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猴學人,令人捧腹;人學猴,那就是人生舞臺上的 “猴戲”了,經(jīng)久不衰。《史記》載,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 “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三
試想想,聰明如項王者,古今有多少?然“沐猴衣冠”之輩,“馬牛襟裾” 之材,古今又有多少?其實,真正的幸福從不炫耀,真正的智者從來是錦衣夜行!夜行,所有的快樂都是內(nèi)心深處的快樂,所有的幸福都是寧靜的、平和的、低調(diào)的幸福。豈不知,幸福太過高調(diào)就容易跑掉,美好曬得多,就蒸發(fā)得快。
如果一味強化斗富炫幸福,人就徹底淪為消費物的奴隸,結(jié)果必然導致靈魂日漸麻木,生命中內(nèi)在的、真實的精神需求就被遮蔽。山城和平早在2014 年就成立了王陽明研究會,研究成果頗豐。竊以為,為什么要紀念王陽明,就在于其“心學”提出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正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陽明早在五百年前就認為,人都有一種純粹至善的良知,為人的基本任務就是把這種良知推廣到自己所處的事事物物中,使萬物也能皆得其理,然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還得靠自己努力去做到“知行合一”,只知而不行或者只行而不知都是不對的。
四
有道是,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春節(jié)將到,何不學猴“奮起千鈞棒”,學會理智地駕馭幸福,學會在財富面前超越財富,注重充盈內(nèi)心世界,在眼界見識上提升自我,突破生命上限,從而實現(xiàn)真正的人生超越,即遵循內(nèi)心的良知,達到寧靜于四內(nèi)、無敵于外的境界。
張 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