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火柴
■葉德林
火柴,曾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生火工具。根據(jù)物體摩擦生熱的原理,利用強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化學活性,制造出的一種能摩擦發(fā)火的取火工具。以前,火柴是比較便宜的,一小盒火柴,兩分錢。一大包10小盒包裝的,兩角錢。
自古以來,素有省食儉用傳統(tǒng)的家鄉(xiāng)人,對用好每一支火柴是很精細的。特別是一九五三年以來,為了支援抗美援朝和前線建設,全國展開群眾性的愛國增產節(jié)約運動,家鄉(xiāng)人更是積極響應。從節(jié)約一根火柴做起,珍惜每一粒米、一滴油、一寸布……盡力節(jié)約每一個銅板。
我清楚地記得,那時,家庭主婦將火柴盒放置在灶額頭上,一方面,是方便用火。另一方面,是利用灶臺的余熱,保持火柴干燥,不至受潮,以保證每一根火柴不至于劃不著火而浪費掉。
那時,老百姓一日三餐的做飯、燒水用火,頂多只用一根火柴。早晨劃一根火柴將灶膛的燥草生火后,這火,便成了“火種”。做好早飯后,家庭主婦用爐灰將“火種”掩蓋。待做午飯時,再將被覆蓋的“火種”扒出,蓋上燥草,用火吹筒吹著火苗來。傍晚燒水洗澡、做晚飯時同樣利用中午飯留下來的“火種”。如果當天夜里要煮干薯藤(煮豬食),則需要在灶膛架上柴頭火。家庭主婦便留下火炭作為“火種”,留作明天生火做早飯。
有的人家,則巧妙地循環(huán)利用取火、引火。她們將竹薪作引火物,從爐灶里點火,再點燃屋門前的燒垃圾的火堆頭,或在火堆頭附近煮客家娘酒的油茶殼、谷殼。幾個鐘頭后,再用竹薪從火堆頭、煮酒火灰里取火種,點燃灶膛。此外,冬天烤炭火的余炭,也是“火種”。
遇到家里的火柴用完了,爐膛的“火種”熄滅了。家庭主婦則拿著竹薪到鄰居廚房“借火”,也叫“點火”。盡管是“劉備借荊州——有借冇還”。當時的鄰里關系是相當和諧的,不僅不輕易吵架,還教育后代:要與人為善,莫要相斗,不然,點火都無處可去。
那時,吸煙的農民又是怎樣節(jié)約火柴的呢?用竹桿煙斗的老人,或從煤油燈、或從灶膛、或從火爐、或從煙斗頭里敲出來的煙灰里取火抽煙。
吸水煙斗的老人,其另有一束用粗紙卷成像筆桿大小的“紙媒”。先用一根火柴將“紙媒”點著,吸著香煙后,噗哧一口氣,將“紙媒”的明火吹滅,只留暗火。待吸第二鍋煙時,再用嘴對著“紙媒”吹一口氣,火又點著了,于是,將“紙媒”的火苗伸進水煙斗里,有滋有味地吸著。
抽紙煙的人,劃火柴、護火苗是有技巧的,將火柴斜斜地劃著后,旋即用雙手巴掌護住火苗,不至于被風吹滅。如遇到一兩個或幾個知己,每人發(fā)得一支香煙后,劃火柴的人會自覺地將點燃火柴先將其他人的香煙點燃,再點燃自己的香煙。這種速度是很友好且快捷的,往往一根火柴可一次性地點燃好幾支香煙。確實點不過來時,便煙頭對著煙頭“駁火”,決不劃第二根火柴。當然,也會從火炭、煤油燈、木柴火炭中對火。
星移斗轉,光陰荏苒。自從打火機、煤氣爐、電飯煲、熱水器、電爐先后陸續(xù)進入家鄉(xiāng)后,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很少使用火柴了。但“增產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艱苦樸素的精神以及勤儉節(jié)約的民風,還在鄉(xiāng)村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