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糕
■鐘小巧
“端午時節(jié)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這是我國北方的景象。而在嶺南,清明時節(jié),野艾已長得蓬蓬勃勃了。
難怪,北方人端午節(jié)有插艾辟邪習(xí)俗,嶺南人清明節(jié)有做清明糕(有些地區(qū)叫“艾葉糍粑”)祭祖習(xí)俗。其實,這是順應(yīng)自然,講究節(jié)令的表現(xiàn)。
我們客家地區(qū),清明祭祖,祭壇上除了必備“三生”(公雞、鯉魚、豬肉),也必備清明糕。民以食為天。祭品中的“食”,一般為先人向往的,喜歡的,或是本地特有的,時令的。清明糕便屬后者。清明時節(jié),田頭地尾,房前屋后,溪沿溝邊,隨處可見艾葉,長得嫩嫩綠綠,蓬蓬勃勃。在那些饑寒交迫的年代,先人們便用自己的智慧,把大自然中不起眼不好嚼的艾葉,變成既填飽肚子又美味可口的清明糕。
記憶中,每到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都做很多很多的清明糕,除了祭祖,自家吃,還用來走親戚。于是采摘艾葉是重任。因采摘艾葉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所以這重任便落在了孩子身上。我家四姐妹,母親分派任務(wù):老一,5斤;老二,4斤;老三,3斤;老四,2斤。跟農(nóng)忙摘花生一個樣,要過秤,F(xiàn)在想來,覺得母親教育兒女的方法真是了得,培養(yǎng)了我們的責(zé)任感。別看是三五斤,談何容易?艾葉輕呢。雖說隨處可見艾草,但采摘的人多,常常要搶摘;又只采摘嫩芽部分,像采茶一樣。我們挎上藤籃子,“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們欲斷魂的,是艾葉,尋找沒被人采摘過的。常常,要尋到好遠(yuǎn)好遠(yuǎn)的地方去。一次,我跟鄰家女孩,走了幾里山埂路,突然發(fā)現(xiàn)山窩里有個隱蔽的池塘,干涸了,塘壩上竟長著一大片艾草,嫩茸茸的,綠油油的。我們興奮不已,忙跑過去,蹲著身子,屏住呼吸,雙手并用,急急采摘,生怕被別人發(fā)現(xiàn)搶走似的。不久,藤籃子被塞得滿當(dāng)當(dāng)了,3斤,相信足夠有了;丶衣飞,見哥哥和一群伙伴還在玩“打仗”,他們的藤籃子,空空如也。哥哥看見我滿載而歸,急忙撤了,挎起空籃子跑去找艾葉摘艾葉了,不知他摘了多久,反正天黑了才回到家,把艾葉交給母親,一稱,遠(yuǎn)不夠4斤,被母親一頓痛打。母親同時還夸獎了我,讓我心里甜絲絲的。
現(xiàn)在想來,采摘艾葉,真是小時候最苦又最樂的差事。
艾葉采摘回來,余下的事,便是大人的事了,母親將我們采摘回來的艾葉,洗干凈,焯過,用刀背搗爛成泥狀,與糯米粉一起攪拌,搓揉,然后像包餃子那樣,放入紅糖、花生米和芝麻等餡料,做成比餃子大幾倍的餃子樣式,或扁圓的糕餅狀,再放到大鍋里蒸熟。這個過程,我一直站在母親旁邊,寸步不離,眼睛直溜溜盯著母親的手,口水咽了又咽,連肚子也不知不覺叫了起來,等待開鍋的那一刻。終于揭開鍋了,一陣艾葉的清香,撲鼻而來,裊裊繞繞,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氣爽,真想大快朵頤。我們當(dāng)?shù)赜兄i語道:“肥秀才,瘦秀才,管他穿綠衣,著花鞋,肚子有墨算實在。”意思是說,餡料足的清明糕才是上好的。誰不喜歡吃餡料多的清明糕呢。
至今,清明糕仍是我的最愛。有如東坡吃豬肉,“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我住城里,難見有清明糕賣。母親知道我愛吃,便常常給我捎來。想到母親拖著老弱身子雨中采摘艾葉,心里就不是滋味。周末,我偶爾會跑往郊外鄉(xiāng)野,親自去采摘艾葉。做了很多,便端一些給鄰居。鄰居老媽媽很驚訝,說你年輕人還會做這個吃啊?我笑了,說我小時候看我媽做多了,自然就會了。別說我會做,我十多歲的女兒也會做呢。
鄰居老媽媽嘖嘖道,傳統(tǒng)手藝,傳統(tǒng)美食,就該傳承下去。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yán)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