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手擎木偶戲 百年傳承匠人心 讓河源非遺“活”起來“火”下去
龍川木偶戲源于民間,扎根于廣大群眾的土壤。在這個充滿活力的舞臺上,“木偶們”以靈活的動作、惟妙惟肖的表演,讓觀眾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近日,記者走進龍川縣黎咀鎮(zhèn)隨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駱志鴻父子,感受非遺文化木偶戲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感受這一藝術奇葩的魅力。
駱錦標在指導排練木偶戲。 記者 高雅 攝
百年木偶 代代相傳
木偶戲又稱“鬼仔戲”,歷史悠久,常見的木偶有提線木偶、杖頭木偶等。在龍川縣黎咀鎮(zhèn)民間曾盛行杖頭木偶戲表演,被譽為南國藝術的一朵奇葩。據(jù)《龍川縣志》記載,龍川木偶戲劇種由黎咀虎口村老藝人駱三和駱七兩兄弟從福建泉州引入,當時虎口村有“兆豐年”和“賀豐年”兩個提線木偶戲班,被當?shù)厝罕姺Q為“鬼仔戲”,1953年后逐漸發(fā)展為手擎木偶,當年正式成立了“龍川縣文聯(lián)線劇隊”,創(chuàng)作排練了《生產不忘斗爭》《喜事》等現(xiàn)代歌劇,為來自前蘇聯(lián)、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的木偶專家進行表演,得到了他們的高度贊揚。1956年,龍川縣文聯(lián)線劇團多次到新加坡、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國家演出,創(chuàng)演的第一部木偶芭蕾舞劇《小美人魚》,以精巧的構思和精妙的演出獲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龍川木偶戲從最開始的簡單演出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相對完整的表演體系,走過了漫長的一條道路。第四代傳承人駱志鴻告訴記者,龍川木偶戲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更積極唱響主旋律,原創(chuàng)紅色題材非遺木偶劇《十萬挑夫上贛南》在央視《文化十分》欄目等各大平臺播出,影響廣泛。木偶戲經過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如今更是融入了舞蹈、音樂燈光、音效等現(xiàn)代元素,既能演現(xiàn)代劇又能演古裝劇,深受群眾喜歡。
政府搭臺 推動木偶戲走出去
龍川木偶戲是一種古老又有活力的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劇,傳承記載著幾代民間藝人的艱辛與夢想。2004年,為落實文化大省戰(zhàn)略,傳承民間傳統(tǒng)藝術,以原木偶劇團成員為主的龍川縣黎咀木偶劇團正式成立,至今排有作品《北京金山上》《傘頂騎車》《火焰山》等節(jié)目。2007年,龍川縣黎咀木偶劇團參加河源市第三屆民間文藝匯演,并榮獲二等獎,同年還被列為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龍川手擎木偶戲又被列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1年龍川手擎木偶戲第三代傳承人駱錦標被列為省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子駱志鴻于2017年被列為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同一項目,父子均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實屬罕見。
駱志鴻表示,龍川木偶戲的傳承和發(fā)展,離不開當?shù)攸h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年為適應文藝院團改革和發(fā)展,龍川縣雜技木偶山歌藝術團成立,龍川木偶戲再次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經常活躍在官方晚會、A級景區(qū)和田間地頭,還應邀前往深圳、東莞、惠州等地演出,累計演出50余場次,連續(xù)8年在深圳文博會等場合宣傳推介,進一步提高知悉度和美譽度,不斷推動龍川手擎木偶“走”出去,讓這只從山溝里飛出來的“金鳳凰”,在五彩繽紛的藝壇上展現(xiàn)更迷人的風采。
駱錦標和兒子駱志鴻在做木偶道具。
走進校園 傳承非遺
伴隨著龍川手擎木偶戲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市、縣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這一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設立龍川手擎木偶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客家非遺研學實踐(黎咀)基地,目前已完成了基礎建設,成立了木偶戲保護機構和基金,同時還選定制作師傅、導演、教練和招收新學員等舉措,讓更多年輕的學員投身到龍川木偶戲的傳承與發(fā)展上。市、縣各文化部門還聯(lián)合劇團的老藝術家們,在河源各區(qū)縣中小學內開設木偶戲表演興趣班,在中小學的課堂上展示木偶的制作與表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
駱志鴻表示,他們把這個項目推到學校,就是想更好地傳承,在保留傳統(tǒng)節(jié)目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迸發(fā)活力。他們兩父子只要一有時間,就會給市、縣各學校興趣班的孩子們上課。近幾年,開展非遺宣傳進校園活動10多場,在龍川縣多所中小學推廣普及示范點,授課30多課時,讓學生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無限魅力,充分發(fā)揮青少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傳承中的積極作用,讓非遺文化在校園“生根發(fā)芽”。看著課堂上孩子們興奮而朝氣的臉龐,他們相信,這項具有濃厚情懷與客家風情的傳統(tǒng)藝術將會接著在這片土地上綻放河源非遺光彩,讓河源非遺“活”起來,“火”下去。
本報記者 梁小鴻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